文/少女凱倫
「沒有絕望的處境,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」,這是我在迷惘的路途中,試圖去釐清自己渾沌狀態的解讀,後來我發現是人造就了對外在環境的情緒與感覺,對於自身現況的反思、不滿、省思都有各自的解讀。
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困境,都是因為喪失了個人的意義性,必須藉由和淺意識的連結,建立新的價值觀,這是一種反思,從外而內去思考,外部因素對自己的影響為何,從內而外去「檢視」,我為何在此?我為何而在?又該往哪裡去?所有的問題癥結之於我,所有的問題解決也之於我。
「當每條路都是好走的路…」可能對部分的人來說,這是一種奢侈的煩惱,但我為何而困? 我知道這是我給予自己的壓力,因為我覺得年紀到了。
我快要30歲了
這是任何一個人,或者說是女性,在面臨30大關時,都會歷經的一段旅程,我把探索自己的階段,區分成了三個階段,躲避自我、挖掘自我、發揚自我,但這並非具備「不可逆性」,而是交替發生。有時候明明已經進到第三階段,但遇到挫折還是會回到第一、二階段,但當勇氣又加滿時,又能再回到第三階段,這不就是人生嗎?
▲不能隨心所欲的,才是人生
一、躲避自我:說服自己處在「最糟糕的狀態」
關於躲避自我,我是這樣定義的,明知道現狀有許多跨不去的坎,想扭轉或改變,卻又說服自己去重視現狀「僅存的優點面」,諸如夢想、理想、追尋自我…等等不切實際的因素。
這邊特別要提,我對不切實際的定義,並非是那種好高騖遠、說說而已的虛幻,而是執著於對於長遠未來沒有幫助的事情,不停重複做一些對於「讓自已變得更好」背道而馳的事情,比如領低薪、超時加班、忍受不該存有的壓力,與被外界環境「洗腦」的價值觀。
這是我過往一直無法掙脫的枷鎖,甚至是觀察身邊許多人後,所梳理出的一件事,這些人都會陷在「再堅持下去一定會不一樣」或者「如果當時堅持下去,現在都已經變得更好了」的想法裡,但因為歷經「處於現實」之後,我痛切理解了「這樣的實際面,是怎麼樣的不切實際」,更因此讓我們一直輪迴在「壓力」與「忍耐」之下。
明明已經超越負荷,卻不切實際的,逃避身心靈在壓力環伺下的不舒適感,以及努力沒有獲得相對的報酬、斬獲之現況;更害怕作出反抗行為,諸如離開與走入另一階段,就說服自己的渴望,讓自己一直處於「最糟糕的情況下,告訴自己未來一切都會變好」,但這個未來沒有停損點,只能逃避那個心理渴望自由、解放、休息的自己。
▲靜下心, 思考什麼是合乎實際
二、挖掘自我:什麼都不做,「只和自己對話」
「文字是一種梳理,對話是一種歸納。」反饋諸己的啟發,往往在於靜下心思考的片刻。
一天24小時,我發現自己的腦袋是停不下來的,工作時就想著該怎麼解決下一位受訪者的問題,該怎麼去安排、協調準備要拍攝的場景,如何在僅有的三小時內,拍攝兩家距離不甚相同的餐廳,並且給足兩家餐廳相同的露出版位,又不廣告,又能對大眾有意義。
這是身為記者,每一天每一天的輪迴,在時間壓力下,我幾乎無法思考自己事情,回到家只有放空、軟爛,滑手機四五個小時,接著洗澡、睡覺,捨不得闔上眼睛,因為一旦睡著了,隔天又是奔忙的輪迴。
所以我愛上書寫,大多時候我是不需要打草稿的,只需要想個主軸,邊寫邊調整方向,撰稿時搜索足以撐起想法的語彙,因為這是「我與我對話的方式與時間」,所謂的什麼都不做,並非是真的放空、發呆或者耍廢耗時,因為在這種時候,你反而只會拘泥於「今日發生何事」,又陷入負面情緒裡頭。
我愛上書寫,因為這是唯有一段時間,能與自我對話,能從文字刪減、咀嚼過程中,釐清自己又成長了多少,梳理昨日、今日有何不同,所以我愛上書寫,每個人挖掘自我的方式不同,如果不知從何開始,不如先從寫日記開始,或者拍照、寫短文,紀錄此時此刻的你,如何磨練成未來那個你愛的自己。
▲因為相信才能清楚看見,心所追尋。
三、發揚自我:「因為相信而看見」只有一位聽眾,也要賣力演講
「你怎麼做,你怎麼活,就決定了你是誰」,等到上述兩者都準備好了,就是最後一個階段,發揚這些你所釐清的事情,很簡單的三句話,但做起來很不容易,關鍵就在於「要不要做」與「願意堅持多久」。
你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被別人看見?發揚自我是需要犧牲的,因為你若屬於默默耕耘,卻又期待被看見,不主動告訴別人,你所擁有的價值何在,或者勇敢突破自己的外在枷鎖與內心限制,是很困難的。
你願不願意只有1個人聽你說時,也賣力演講?
我認識一個創辦人,他曾經這麼說,他對每一件事情都是做到100分,不讓別人有扣分的機會,即使那件事情,在他心理有多微不足道,即使這件事情對他而言輕而易舉,也正是因為對待每件事情的認真與積極,才能造就現在的他,創辦全台灣最大的社交平台,獲得近億元的融資。
我自己就是那種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,卻又不停在第一、第二階段輪迴的人們,有段時間我不停四處請益,我才發現了,一個人能把一件事堅持到底,首要該做的,就是透徹了解自己的能耐與知識量天花板,並且不停補足缺乏的,再來才是擬定可達成的具體目標與具體時間,而非只是一昧認為自己很行,就天馬行空的幻想,認為自己有一天會成功。
然而,怎麼做?假設今天想創業,應該要先定義,事業內容、要花多久時間,達到多少獲益等等,具體能被數據量化的目標,這是目標管理的概念,就像一艘船要定錨一樣,方向確定了,按部就班地走,總有一天會找出自己的路。
另外,有「關鍵夥伴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馬雲曾經說過,理想是一群人把夢想變成現實,要成就事業,首先要找到一群理念相同的人,大家願意為此付出,才會「因為相信而看見」,而非「因為看見而相信」,這就是創造的魅力,當你沒有夥伴的陪同,會覺得孤單與不被理解,甚至懷疑自己的堅持與實力,但世界上有70億人口,你能不能向外拓展,把恐懼變成自己的舒適圈,而非活在小圈圈,才是真正發揚自己的關鍵決策。
「當每條路都是好走的路…」你的選擇,就是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