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9-12

31歲,離職,然後創業:這次哪也不去|第六次揮別正職工作

文/凱倫

關注我的讀者朋友,大概會發現我已經離職好多次了,這是人生的第六次。

前一次離職是29歲時,請參考以下影片及文章:《29歲/對自己了解越深,在做任何決定時才能勇敢拒絕以及接受被拒絕的事實》

時隔兩年,來談談第五次離職與第六次離職之間,發生了什麼事情,為什我會選擇離職吧。

從事媒體行業也第六年了,這段期間有網路媒體、公關、電視媒體,身份則是小編、公關專員、文字記者、專題記者,偶爾因為公司任務支援直播、播報,稱不上專業,但就是有播報經驗。這是我的正職工作。

不知究竟是興趣使然,還是人生已經習慣停不下來,這段期間我也成立了「跨界知識社群」、出版了《人生不是單選題》書籍,開設了《高效寫作力》、《高效書摘寫作課》的線上課程。不只如此,我所創立的跨界也舉辦了大型活動,每月也有多達20個活動,大家都說我的人生開外掛,卻不知道是多少辛酸血淚…

長期關注我的朋友也知道,我前幾年的學貸70萬,今年初已經全數還完,尤其有50萬是在去年一整年還掉的。

我常常被問到,為什麼一定要離職?

說實在的,我的正職工作真的很不錯。但我就是感受到了停止成長與思想混亂的衝突。

我是哭著提離職的。說來也很糗,出社會這麼多年我還是會在長官面前不小心落淚,但這次有忍超過三十分鐘。

「你所謂的成長是什麼?」長官問我。

一時語塞,很難說的上來。在我的離職文是這麼寫得

當我是專題記者時,我可以很有把握遇見我喜歡的受訪者,與之對談,聊聊經驗

​​當我是少女凱倫時,我可以和我喜歡的創業家們、欣賞的人們,成為生命中夥伴

​​當我是跨界創辦人時,有著各式各樣的責任,對自己的、對團隊的、對訂閱戶的

我是那麼的小心翼翼,卻也透露了身份的衝突。

早在去年十月時,我就和執行長好友提到,「我覺得我必須要離職,身份很衝突」。他思考了一下下,也認同我說的話。

衝突在於,我在正職工作上,並不具備管理職,媒體工作也較為缺乏跨部門合作,內容產製端更不需要在意業績、營收,就是好好專注做好內容即可。

在「好好專注做好內容」這件事情,成長可大可小,你可以找到好的題材,因為點閱好,而感到做對了事情,因而感到成長。你也可以找到好的受訪者,從他身上學到許許多多,但你也會發現,那是他的人生與成就,你做的事情,都是在記錄他人的成就。

久而久之,過往的新鮮感,隨著產業的僵化、穩定、成熟,漸漸被沖淡,面對新聞事件的激動與熱情,也逐漸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氛圍,讓我失去了本來的衝勁、高敏感度,更悲慘的是,要回到那種環境與工作壓力,我似乎也不行了。

外面對「做好內容」這件事情的觀感,其實也很現實的,每每想轉換工作跑道時,最直接的衝擊就是「沒有商業經驗」。

比起站在舞台上,我更喜歡也更適應當一個策略規劃者。

而像我所說的,在另外一個身份「少女凱倫」時,這件事情倒是有的。很多人會來洽談合作,也會有人開出價格,讓你斡旋。而我也需要提案、報價、簽約,來回服務好多次,最後為客戶服務成功,成為商務案例。不過這些經驗也只適合個人。

當我是「跨界知識社群創辦人」時,我有一群好夥伴、好團隊,跟積極好學的訂閱戶,為了組織的發展,我需要建立制度、維持文化、價值觀,讓用戶的體驗可以不失原本的初衷,當然一路以來相當的困難,帶團隊時,需要放下自我,權衡什麼樣的決定對組織發展比較好。對於用戶各式各樣的要求與「建議」,我們盡量處理與調整角度,但一人一言,即使只有60人也會影響情緒。

從正職工作,比較到跨界知識社群,你也會發現,在正職上,「我只需要專注做好自己」;在跨界,「我需要放下自己」,這兩種思考與身份衝突,為我帶來了極大的矛盾,尤其我的性格敏感,一年多來,身心已經無法維持,反而兩件事情都做不好…

權衡之下,我選擇放下「記者」這個我曾經的理想,第六次離職,並不是太容易,更深刻的知道接下來若有哪間公司要我進去,我暫時是不行了,這次,哪也不去,就在自己的人生裡,好好打拼。

我也要非常感謝,這一路有非常多優秀的創業朋友,給予我鼓勵、建議,還有當我最好、最強的支持者與後盾,

有了每個人的真心以待,我也才能對世界敞開胸懷。

我真的很幸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