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少女凱倫
約莫6–7年前碩士的時候,我要參加新聞比賽,透過不少友人、師長推薦個案採訪,其中一位,老師特別稱讚的個案,卻沒有辦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只有說一些「別人也覺得是這樣的」感受。
大概訪問了一個小時,我對她的想法跟思維,完全不能理解,也沒有訪問到可以用的素材,便當著面受訪者的說「你都沒有分享到自己的故事」、「剛剛那些東西誰來講都可以」,雖然覺得自己很過份,但又自視甚高的覺得對方有問題。
直到上週,一位受訪者,同樣被政府單位推薦受訪,但坐下來後,她卻雜亂的講述很多沒有邏輯的故事,讓我必須一一確認故事的前後關聯,甚至確認完以後,仍不懂這些故事的意義,卻無法讓她這樣亂七八糟下去,所以我不停地繞圈圈,索性換了一個方式,我問了她曾經做過的事情。
我:你剛提的你高一、高二開始拍紀錄片,為什麼會開始拍紀錄片呢? (這個問題跟本次採訪主題沒什麼關係)
她:因為想紀錄生命中的片段,透過紀錄片可以留下讓人感動的片段,並且讓這些片段都變得有意義、影響別人。
我:那你想留下來的片段,有沒有什麼你的標準?
她:就是令人感動的片段、對生命有共鳴的片段。
此時我一直看著她沒有說話,便是期待讓她自己願意開口講自己的故事;果然,她開始提到開頭亂七八糟的故事裡,為什麼一對父女關係的改善讓她印象深刻。
原因是她自己的父母離婚,爸爸有亞斯伯格症,有人際關係交際障礙,更被警方下達家暴令不得接近他們,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對上述所提到的家人關係改善故事特別有感,因為她很想知道自己現在刻意跟爸爸聯絡的這些作法,會不會在未來有一天得到回報,或者失望。
她也提到,自己的哥哥跟他不一樣,哥哥恨爸爸恨的要死,但她尊重每個人的選擇,不會去批評或認為哥哥這樣的選擇有什麼不對,這也是為什麼她在執行計畫時可以跟這麼多人聊天,就是因為她不帶觀點,而這些事情都與她做紀錄片有關。
問到關鍵問題之後,採訪變得很順暢,也讓我開始終於感到眼前這個人的故事是真實溫暖的。
結束採訪後,我便回想起我碩士班犯的錯誤,絕對不是受訪者太爛,而是採訪者怎麼透過事前功課的爬梳、了解受訪者的生命,在短時間中去嘗試不同提問,撩起受訪者對生命的感慨與卸下心防,去聽到更多更深刻的故事。
過往我不擅長街頭訪問,大概也是因為卡在自己的提問方式過於距離感,無法讓街訪民眾放下心防,甚至雙方都有偶包,經過這次的深刻提問後,深切發現,提問力真的非常重要,遠遠需要耐心跟理解。
【作者介紹】
少女凱倫/花芸曦
三立新聞網節目組記者/主播
曾任 TVBS新聞文字記者、ETtoday社群編輯
生鮮時書、ETtoday、T談談專欄作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