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韓總統文在寅7號晚間宣布,南韓人均所得突破美金三萬元,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預估南韓今年的人均所得還會持續往上攀升,突破美金3.2萬元,等於南韓成為了全球第7個加入「30-50」俱樂部的國家,也就是國家人口達5000萬,人均所得3萬美元,同時達到「已開發」國家門檻。
時序回到十年前,台灣,前總統馬英九在2008年選舉提出了「633」的政見,所謂633就是
1.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%。
2.失業率降至3%以下。
3.2016年平均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
最後這項政策並沒有如期實現,如今2018年,足足過了十年,台灣人均所得僅有 2.5萬美元,目標未達成之外,還又被韓國超越,金訓院副研究員賴威仁就指出「馬總統在一開始上任時候,其實他是處在經濟位階,比較高的情況,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,國內經濟情況面臨比較大的下滑,那是這個主要造成633政見比較難以實行的原因。」
其實回首1970年代,台灣每年經濟成長率達到9.7%,贏過韓國、香港、新加坡,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,但是到了2004年,出口量被新加坡超越,2005年GDP輸給韓國,就此台灣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末。南韓不只人均所得3萬美金,出口貿易量同時達到史上最高「六千億美元」,顯現台灣在國際上面臨經濟危機。主因在台灣雖然和紐西蘭、新加坡中美五小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(FTA),但覆蓋率只有10%,也就是說,這些國家僅佔台灣出口的百分之10,就算關稅減少、零關稅實質效益不大,因為反觀韓國與大陸、東協、歐盟及美國這四個台灣主要出口市場,都有簽訂FTA,而且覆蓋率高達70%,大大拉開差距。
FTA影響為何?韓國產品出口簽訂FTA的國家,都能享有免關稅的優待,而台灣出口貿易沒有這樣的優勢,就等於台灣製造的產品品質比不過別人,價格又比較高,銷量不足連帶影響經濟,這也是為何簽訂FTA很重要的原因,但專家分析,台灣經濟不是不好,而是在總體經濟結構上,就已經處於弱勢。台經院副主任邱達生說,台灣一直以來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,在做中間財的生產代工,不能說過去這幾年台灣經濟發展得不好,但是因為性質不同,在供應鏈角色不一樣,所以說韓國在人均所得,一直跟台灣差異逐漸擴大。
韓國這三十年走規模經濟,例如三星、LG、現代汽車都是跨國品牌,再加上韓國有五千萬人口,發展品牌有優勢、附加價值高,但台灣走供應鏈組裝,附加價值有限,還會隨國際市場有波動,再加上台灣僅有兩千三百萬人口,內需市場小、品牌生存不易,特殊的政治關係,也讓經濟、國際地位難有重大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