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7-03

佈了四年的局! 雙北公車上下刷卡 破億乘客數據 研究生活型態構築社群

7月開始,雙北公車開始執行上下車刷卡,以往新政策推出總是會引起罵名,比如「不便民」、「很麻煩耶」這類的反彈聲浪,不過這次雙北市民接受度很高,公車司機也沿線廣播,隨時提醒民眾上下車都要刷卡,不過, 台中跟台南不是早就施行上下車刷卡了嗎?雙北市腳步怎麼這麼慢?其實背後思維邏輯佈滿著與生活相關的策略與數據蒐集。

先看看雙北公車搭乘人數,台北市一年累積4億7千人次,公車運次1千8百萬趟,新北市一年累積3億人次,公車運次1千3百萬,這些數字都非常可觀,不過過去這些數字並未能作生活型態研究,但開始實行上下車刷卡可以蒐集到什麼資料?為什麼可以蒐集數據?

兩大關鍵政策 推波助瀾刷卡蒐資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先盤點過去兩個關鍵的政策變革。

一、2015年|悠遊卡實名制政策

當年推行記名制是因為當悠遊卡遺失或毀損的情況下,裡面的金額是無法歸還給,記名制實施後讓悠遊卡跟著你的身份,便可以進行掛失、補發的動作,且剩餘的金額是可以轉至新卡繼續使用。

二、2017年|金管會通過悠遊卡行動支付

讓沒有信用卡的人可以透過悠遊卡小額線上支付,配合19家銀行的悠遊聯名卡並能自動儲值,補齊大眾生活模型與消費的最後一哩路。

這些在你我生活中看起來越來越便利的事情,其實背後都有政策撐腰,並結合基礎建設,才能在2019年7月推出雙北公車上下車刷卡,若是2015年推出上下車刷卡,但便難以有完整的數據蒐集。

上下車刷卡雙北非首例 差異在智慧城市思維

那這跟台中、台南的上下車刷卡差異在哪裡?

探究交通運輸規範,這兩地的公車是採取「里程計費」,搭乘越遠,使用者就必須付更多錢,因此透過上下車刷卡,才能計算出里程,讓民眾得以刷卡付錢;不能說完全沒有數據藏在背後,但頂多只能蒐集到路線、運量、乘客點到點的慣性行為,難以描繪。

雙北公車上下卡則是智慧城市的體現,因為悠遊卡的實名制,登記了使用者姓名、身分證、年齡、性別等人口統計學資料,更驗證身分證,等於乘客個資與上下車資料,都可以1對1配對,成為數據資料庫的其中一環,若採用悠遊聯名卡更進一步研究消費者行為、生活型態,舉例來說,上班族男性或女性,是上車前或下車後到超商買早餐或咖啡?超商離公車站的遠近與消費意願是否有正相關等行為研究

試想下一步,將大眾人口統計、消費習慣、搭車時間等交叉分類,找出重疊性,結合簡訊(聊天機器人)發送政策相關資訊,或者實體聚會,是否可能有機會,打造成由政府的「大眾社群」呢?

除此之外,透過上下車刷卡的掌握,可以比對雙北生活圈的重疊性、公車與車站的用量及運量,藉以調整公車班次、進站、出站時間,讓道路使用可以更加順暢, 目前悠遊卡公司預估用3個月蒐集資料,針對雙北公車路線逐條診斷,也能夠觀察哪一個站距沒有乘客,或過於彎繞 。

執行上是因為背後有智慧城市的思維來調整策略,並透過司機人工廣播、公車燈牌字樣加強宣導,在7/1號來臨時,乘客也沒有特別覺得有負擔,或者像先前調整政策時,有反彈聲量,讓智慧城市更往前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