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5-17

看懂IG社群現象! #93Line #00Line 「世代標籤」數據揭密

文/少女凱倫

Instagram

全世界最大的照片、圖片分享平台。目前有超過八億人使用,在台灣普及率也高,除了吸引年輕人之外,各大品牌也紛紛進駐Instagram,企圖從中感染到更多的消費者。

IG社群 #世代標籤 TimeLine

IG世代標籤統計數據(截至2019/5/16 持續攀升中/少女凱倫整理)

文章一開頭就先破題,看到IG #世代標籤分布圖,不過這一張長長的時間軸,又代表什麼涵意呢?心中是否滿滿疑惑,什麼叫90LINE,什麼叫94LINE,如果是這世代的「共感」,為何 #83LINE數據激增?讓我慢慢告訴你。

先介紹一下我本身落在哪一個世代好了(咳),我自己是1990年出生的,所幸趕上90後末班車,還可以裝年輕一下,以這樣的標籤分類來說,我是 #90LINE,這個排名正好是 #世代標籤 的起跑期。但LINE代表什麼?

其實這個用法是從韓國K-POP藝人流行起來,先探討韓國傳統文化,因韓國人相當注重「輩分」,每當遇見新的人都會先確認彼此出生年份,來決定對彼此的稱呼,在韓劇當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互動。

因為文化影響,韓國藝人們便會在社群上,以自己出生的西元年份,加上LINE, 形成專屬標籤 ;為何是LINE這個英文單字呢?解讀起來有Channel的意味,代表這個年份出生的,就是同一陣線感,因此粉絲為了與偶像關係更親近、貼近,跟風將自己貼上標前,引發社群效應。

舉實際例子來說,1993年當年出生就是 #93LINE,1998年出生就是98LINE,2000年後出生,自然就變成00LINE了,許多年輕族群也除了在貼文章中標籤自己之外,也會在個人首頁板位的自我介紹增添標籤。

凱倫親自整理、調查了IG上以這樣形式標籤的年代製作成圖表,發現幾個很好玩的地方,我們以使用最熱門90後的世代開始,為大家拆解分析。


(截至2019/5/16 持續攀升中/少女凱倫整理)

這張圖從1990年到1999年,也就是目前20歲到29歲的人使用世代標籤的狀況,以 #93LINE使用次數最多,達到84700次,可推估26歲的年輕人使用IG的頻率高,其次是 #95LINE,24歲(69900次),其次是25歲 #94LINE(44880次)。

首先顯著的現象在 #90LINE(9701次)與91LINE(7513次),也就是目前28歲至29歲年紀的社會人士,這群人在大學時期,多數使用的是臉書溝通、發布接收訊息,因此對臉書依賴程度較高,使用IG的頻率沒有92Line(19500次)以後高,初步可觀察到社群工具使用差異。

你可能會疑惑,為什麼#95LINE比#94LINE還多標籤數,以及為何不是逐年攀升,反而有所起伏呢?這樣的趨勢除了在 #95LINE之外, # 97LINE也有相同狀況;首先在#95LINE的標籤內,代表藝人就是防彈少年團(BTS)的朴智旻。


防彈少年團(BTS)的朴智旻 是 #95LINE(圖/翻攝自IG)

防彈少年團本身的才華與音樂,讓「韓流」席捲全球音樂圈,還登上美國告示牌音樂大獎,擊敗魔力紅奪得最佳團體獎,除此之外,朴智旻本人更被知名電影網站 TC Candler評選為全球100張最帥面孔第25位 , 英國衛報也認定其為「歷代最佳男團成員TOP30」第17位,具備獨特個人魅力,更使得IG上的#95Line數量暴增。

另外在#97LINE當中,同是防彈少年團成員田柾國就是1997年出生,讓 #97LINE的標籤數量(45600次),超越了上一年的 #96LINE(29400次)得數據,田柾國是韓國男子團體防彈少年團中年紀最小的團員,在團內擔任主唱,個人魅力影響社群標籤。

防彈少年團的田柾國是#97LINE(圖/翻攝自IG)

那你可能會好奇,所以只有韓國藝人在使用世代標籤,與社群工具又有何密切關係呢?其實韓國藝人出道年紀是越來越小了,00後的藝人也無處不在,但數據卻沒有因此起伏,以下就00後數據做拆解分析。

從這張圖可以看見 #00Line標籤數量為22200次,#01LINE標籤數量為28700次,接著逐年下降,不再發生起伏,一直到06line之後,數據歸零。

會出現如此現象,有幾個面向思考,第一是政策方向,依美國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,臉書與IG並不開放13以下兒童申請帳號,依照本報表,與此政策可說是「完全正相關」,但另一個思考面向是,對於 13歲以下的兒童至17歲青少年而言,IG並非是他們唯一使用的社群工具!

那這個世代的族群到底玩什麼?首當其衝是字節跳動的短影音工具「抖音」,短短15秒時間,加入音樂、視頻特效搭配轉場技巧,形成獨特UGC用戶創造內容。

企鵝智酷報告顯示,抖音在大陸一二線城市滲透高於快手,後者在四線及以下城市滲透率高於抖音,但兩者並未形成明顯用戶形象對立。此外,該報告還顯示,無論快手還是抖音,用戶群體均以24歲以下女性居多,抖音92%的用戶為30歲以下,近七成用戶為女性。

在台灣使用者以小學及國中生居多,更有不少家長替未滿13歲孩子註冊帳號,影音內容多為跳舞、手勢舞及對嘴影片等等,報告認為,社交短片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,但變數仍很大。

另一個社群平台則為Youtube, 根據官方發布年度數據顯示,各年齡層觀看時間從每週平均14.6小時上升到16.4小時,可說每人平均一天花將近兩個半小時觀看YouTube。年齡在16-24歲的觀眾成長幅度是所有年齡層中最大的,使用者不受年齡限制,可依據喜好調整接收頻道,相較其他社交平台有年齡限制,因此使用者年齡向下延伸。

回到本篇主題,看完了90後及00後的IG社群行為分析,轉回頭分析90年代前,一個特殊的現象。

#89LINE到#82LINE,也就是目前30歲到37歲的族群,使用IG的行為降低,原因歸咎兩個層面,第一這個世代的族群,於學生時期網路硬體設備尚未純熟,因此並未發展諸多社群工具,因此較多專注於臉書使用,另外此年齡層用戶忙碌於工作與家庭,逐漸減少社群平台使用時間,行動銀行社群研究數據也佐證,年齡介於25-34歲的人,每天花141分鐘在社群網路上,35-44歲的人則是105分鐘;但90年代以前的世代標籤時間軸,#83LINE數量激增到22200次,與其他同世代的標籤數量差距極大!

原因就出在,Super Junior的金希澈與利特兩人都是1983年出生,兩人都喜愛#83LINE自稱,因此也讓同年數據飆升,顯見偶像對IG社群世代標籤的影響力,除了偶像本人使用標籤之外,粉絲也會上傳圖片後標記相關註解,或者在IG自我介紹當中放上自己的世代標籤,尋求認同。

在台灣許多企業操作社群方式仍以臉書、Youtube掛帥,甚至以為以90後自稱或統稱是大陸用語,因而沒有跟進趨勢;但社群文化並不侷限在某個地區,反而是某一個世代的趨勢。

更可以看出來,韓國流行文化足以影響年輕世代社群使用行為;越年輕的世代越容易受到社群與網路文化影響,但00後世代標籤在IG減少的現象,有幾個可能,第一是00後整體不流行將自我標籤化,其次是社群媒體過多,分散眼球注意力,若想要打入年輕人市場,勢必要讀懂語言與玩法,才能操作人心。

原文刊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