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受訪時曾說:「台灣創業盛行顯示了年輕人對職場,相當悲觀」。
根據一項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對港台六所大學、1千多位學生的研究顯示,台灣大學生畢業後,想創業的人大約是66%,將近7成,反觀香港,大約42%,1遠低於台灣20%
為什麼台灣年輕人,會如此大不同?可以從以下三個經濟環境因素來探究,分別是稅金、物價、薪資。
根據港媒報導,香港大學畢業生起薪是1.4k港幣,換算成台幣約是52k,台灣不用多說,最低標準是22k…足足差了三萬元!
再來是稅金部分,根據《2016賦稅環境報告》調查共189個經濟體系的賦稅狀況,結果發現香港的賦稅環境是全球最佳地區之一。香港稅務優勝之處,在於只設三種直接稅,並設有免稅額制度,使稅負再得以減輕。
- 企業利得稅最高稅率為16.5%
- 個人薪俸稅最高稅率為15%
- 物業稅率定為15%
以下各類稅項一律免徵,是香港稅制的另一優勢:
- 銷售稅 / 消費稅 / 增值稅
- 預扣稅
- 資本增值稅
- 股息稅
台灣稅收制度,一句玩笑話「中華民國萬萬稅」,光是直接稅包括綜合所得稅、營利事業所得稅、證券交易稅、期貨交易稅、遺產與贈與稅、房屋稅、土地增值稅…稅收種類多,對小資族來說,五月報稅季,又要喘不過氣了…
(圖/全國稅目實徵淨額/來源請點我)
物價部分,台灣比香港低很多,這也是三個之中,唯一的優勢了。除了社會資源有差異,同份研究指出半數香港新鮮人大多想從事警察、公務員或在金融業工作,因為福利薪水都優渥;相較台灣稅高低薪低物價,不願進企業工作,香港剛好完全相反,也造就台人想靠創業翻身的氛圍。
台灣不少年輕人,對職場失去信心,另外一點,台灣的大公司往往有著窠臼組織,「看年資不看才華」的風氣,讓新鮮人對踏入社會感到迷惘與慌張,這樣的焦慮感,衍生出「我是不是不夠好」、「為什麼沒人看得見我的才華」如此的悲觀想法,因此創業往往對他們來說是能「實現自我價值,體現個人理想」。
淡江大學教授陳意文也曾表示,「人們有多渴望創業,就代表對經濟現狀有多不滿」。台灣經濟低迷,加上長年低薪資、高工時;35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社會時,台灣又正邁入薪資停滯期,對職場失去期待的人,只好「把創業當成避風港」。先不論成功機率與永續性,或者是年輕人創業是否未先評估好風險,就一頭熱踏下去,如果抱持這樣的想法,就不將自己的才華展現,那豈不是可惜了嗎?
當然除了悲觀之外,港台政府和產業對創業的支持也有所差異,HiGH.5創辦人與合夥人都是來台創業的香港人,他們認為香港的融資單位,不是不支持創業,但只願意支持「金融」相關的創業類別,如果並非此項,就很容易被擋下來,反觀在台灣,各式各樣的創業模式、類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,光是這一點,就很不一樣,這也代表台灣的社會是相當自由奔放,就連香港人都特地跑來台灣創業呢!
但創業有一定的風險,資金、人力、商業模式有沒有符合市場需求、有沒有找到相同理念的人,還有最重要的決心,都是在創業前要審慎評估的,一旦決定走下去,就要好好堅持走下去,讓自己不枉此行!
【原文報導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