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職場環境,非常競爭,你非得表現得比別人突出,才能站上更高的舞台。
但在這樣的利益競爭之下,有些人會大愛與人分享,有些人會只想著自己,如何變得更好,大多這種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時候,就會忽略其他人的感受,而這樣的忽略,往往是一種傷害。
怎麼說呢?有些人聰明,但愛投機取巧,以走捷徑的態度,去面對一件事情,這種人通常跑得快,當然也會很容易被注意的到,的確這是一種做事方法,在那種不需要你非常認真、只需要你可以講出點什麼,一點點也好的環境裡,非常適合。不過長久下來,相對膚淺的態度與心態,很容易會被看破手腳,並非長久之計。
相反的,有人選擇默默努力耕耘,在同一件事情上下了很多功夫,不論淺到深都能有一套自己的見解,即便是跑得慢,但也許能跑得久,他們也許不強出頭,但對很多人來說,會是一個安心、安定的存在。
當這兩類的人,必須在同一件事上有所合作時,聰明的人,往往會「竭盡所能」的,挖取對方所理解的事情原貌,可能說謊、可能假裝,可能學中華電信的「不知道、不清楚、不回應」,貌似認真求知,實際上是吸著對方的血,來吸收成自己的一部分,進而讓人誤以為她不只聰明又認真,這就是我所謂的「忽略他人感受,進而造成傷害」,這樣的傷害,不只是傷害同事間的情感,也損傷了部門與人事,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「信任」。
就機會成本來說,這樣的傷害非常不划算。
第一,聰明的人,為了自身利益,選擇保護自己、傷害他人,也許沒有絕對的錯,唯一讓人詬病的,是「不誠實」的行為。
在這邊我把人才比喻成商品,以資訊不對等的「檸檬市場」理論來說,在市場上,賣方對產品的資訊擁有的比買方更多,也就是說對賣方對大眾有所隱瞞。
在如此極端情況下,市場(企業)會停止不前,甚至退步,這就是資訊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。在這樣的效應下,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,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,從而取代好的商品,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。
舉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來說明,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的訊息,兩者之間的認知是不對稱的,因此買方不會相信賣方的話,即使賣家說的天花亂墜。買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風險損失。買方過低的價格也使得賣方,不願意提供品質好的產品,導致劣質品充斥市場,高質品被逐出市場,最後導致市場萎縮。
要減低資訊不對等,溝通是唯一的手段,誠實是一種工具,畢竟認真的人,在知道事情全貌之後,未必會隱瞞,反而有可能出自真心,對你全盤托出。一旦其中一方得不到全觀的資訊,就會加深彼此之間「不信任」。
選擇先傷害別人的人,相對的,也不容易找到信任自己的人,當心總有一天,摔得粉身碎骨。
畢竟,職場上不一定需要朋友,但更不需要敵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