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他人共事「尊敬」、「禮貌」與「客氣」其實是我一直以來的準則,但是最近發現,這兩個基本準則,對於某些人來說,可能變成貶低自己的工具。
問題就出在雙方地位「被誤認」不平行,導致對方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、予取予求,而核心關鍵就在於一開始的「禮貌」與「客氣」。我是一個很容易因為對方身分、年紀、資歷等等外在條件,就顯得很尊敬對方的那種個性,當然尊敬要有,但世上卻有因此仗勢掌權的「大人」。
然後,我常常心裡就會浮現,「不過就是比較早出生,有什麼了不起」的不平衡感。「那為什麼我一開始要這麼客氣?」、「我又不是他的工具(人)」,但當我開始出現這種「認知不和諧」的感覺時,早已來不及挽回情勢。
我曾經聽過一個關於教育界的故事,有位年輕老師一開始對學生很好,但是好到學生開始對他沒大沒小,因此只好忍痛以懲處的方式來管教,沒想到學生更加反彈,因為覺得老師「一開始是假裝對他們好」。老師怎麼可能假裝對學生好再來打自己的臉?當然是希望師生互相尊重,但反而學生不領情。
這就是我認為「客氣」常常遇到的問題,當然不能一昧怪別人踩自己底線,很多時候是我們沒讓人知道自己的底線。因為我們總是愛把別人的事情擺在第一位,「晚回了一點訊息,是不是會讓人不高興?」、「聊天聊到一半突然說要去忙,會不會很掃興」這種擔心,常常在我的腦海裡打架,所以我回訊息的速度一般來說都很快,最近我都覺得這是否是一種惡性行為。
因為吃虧的似乎只有我自己;那又該怎麼改善?我分成心理面生理面。
關於心理面,我最近正在練習漸漸不使用數位工具,先形容一下我數位工具的沉迷行為,我的蘋果手機電池可以2小時掉50%,睡覺前一定在划手機滑到打瞌睡才下充電,訊息一出現就急著回應。
「你也有你自己的事情要做啊!」、「不要太快回覆讓他們覺得你效率太高」,最近陸陸續續得到這樣的反饋與建議,所以我開始試著更專注在自己的身上,脫離螢幕,比如短暫出門到超商買東西就不帶手機,螢幕亮了也直接翻到背面蓋著,行事曆也從GOOGLE轉戰採用紙本,打文章不可避免得用電腦,所以我會LINE跟FB關掉,手機同時離我遠遠的,調適自己這種什麼都先為別人著想的擔憂情緒。
生理面其實想探討的是自己的行為,感謝夥伴聽完我的分享後,能理解我產生不平衡感的原因,同時跟我分享自己的做法「最近幾次Case我擺高姿態,案子從溝通到上線,一周就完成了」,這是一位領導者的真實經驗,不卑不亢,清楚目標。
當然要把自己從被誤認的低姿態回到平行地位,再站上高位是一段長長的歷程,「這是需要刻意練習的」,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,我試著不再為對方做好周全考量,即便我可以。我學著搞清楚誰是甲方、誰是乙方,用平等、專業態度溝通,該拒絕的拒絕、該說明的說明。當不用稱呼誰哥誰姊的時候,就好好叫對方名字,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小妹,更不要見到想尊敬的人才尊敬,態度一致,才不會顯得自己沒格調。
禮貌沒有錯,但不要讓人覺得你毫無底線,就能把你踩得死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