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職場環境充斥的「高工時」、「低薪水」的歪風,根據Towers Watson市場調查,韓國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後的平均起薪為每月2228美元,在亞洲11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居首。第2到第5名依序為新加坡2143美元,日本1957美元,香港1677美元,台灣1058美元。換算成台幣大約是3萬1,但其實台灣有很多年輕人都領不到這樣的薪水。
除了薪水低,還有很多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,但幾乎都是用命、犧牲生活品質換來的。以我第二份工作「公關業」來說吧,薪水大約是研究所起薪,有超過三萬,雖然上班時間彈性,九點半到班,但下班時間就非常不穩定了,晚上八點走算是比較早的,很多同事都會待到十點、十一點,如果是活動前一天,就會要待到凌晨三點、四點,也聽過同事早上六點回家洗澡,直接再到活動現場上班的情況。
撇除公關業,我認識不少朋友在科技業或是化學藥廠,因為生產線關係,再加上責任制,除了天天上超過12小時之外,休假還要ON CALL,任何時間都很難放鬆。還有業務,我認識的房仲朋友,都是接近凌晨上班,隔天可能七點、八點又要到店面整理資料,一整天繼續奔波,工時非常長。不過這些行業,幾乎都還有獎金跟比較高的薪水,真正悲慘的,就是那些低薪又工時長的職業。
其實有很多年輕人,非常有才華,只是無處可發,還好現在是斜槓青年的世代,還稍稍有些轉圜。只不過,大部分的人從學校畢業,離開保護傘,就帶著滿滿的理想跟熱情,來到職場上,想要發揮所能,但是往往因為低薪超時的緣故,讓自己懷疑人生,想著「是不是讀錯科系」,有的熬了兩三年,一點點加薪的幅度都沒有,倒是小小出錯就被長官砲轟到不行。
如果是忍耐不了的人,可能就會面臨常常換工作、換公司,經歷變得雜七雜八、混亂不堪,一、兩次短經歷可能都還可以被要面試的公司接受,但是長久下來,有五六份工作都很「短命」的話,就會引發對方產生「你是不是沒有抗壓性」、「頻繁換工作是你的問題,不是公司問題」的想法。
當然我們以旁觀者角度來看,會覺得公司這樣的想法「正常」,但是我認為「抗壓性」這件事情,是遇上極大的責任壓力,去找到讓自己身心平衡的方法,讓自己從中成長;體悟,才是抗壓的意義。如果工時長、薪水少,或者上司刻意刁難,這種「不符合常理的狀態」,要人死撐活撐,可能兩三年才換來加薪三千,這有意義嗎?
可惜,很多企業跟慣老闆都不懂這樣子的道理,反而把大環境風氣下產生出來的「不合理」,加諸在年輕人身上,恣意謾罵成「草莓族」,卻也不反省這樣的制度下,存活下來的殘兵,真的對這份工作還有完全的熱情與理想嗎?我們是如何帶著滿腹熱情,進到職場,又是如何因為這樣的摧殘,將自己的理想葬送戰場,再用爬的,離開夢想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