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2-06

請教前輩,有時「並非不懂」而是為了「表現態度」 剖析5種新人態度

可能有不少公司,在培訓期間,會有一套完整的SOP,訂定周目標、月目標,何時要繳交報告、功課,來檢核適不適合這份工作,這時作為「新人」,你可能很容易知道,自己與他人的差距,我所知道「房仲業」就有這樣的培訓。

然而,以我自己待過的媒體業、新聞業,長官們連下一秒的新聞在哪都不知道,又如何談SOP?

因此,新聞業通常都是讓你「自己看」,最常聽到的話大概就是「今天你自己跟著學」、「和同事熟悉一下系統操作」、「有問題再問我」、「要多問問題」或者「碰到問題我再跟你說」,這幾句話,聽起來似乎不難,但實際上,當你對新工作、新環境,依舊全然未知時,很多時候,根本不知道該從何「看」起、該從何學習,和其他人的差異在哪裡。

正所謂決定方向,比努力更重要,不然就可能出現,以為自己學習夠了,卻發現怎麼學都學不完的窘境。

通常新人有以下幾種類型
1. 乖乖型-呆呆地坐在電腦前,左顧右盼,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去。
2. 焦慮型-拼命瀏覽系統內的公告。
3. 積極型-印出資料、找時間問問題。
4. 驕傲型-認為自己很快就學好了,試寫幾篇新聞,就忙著走人。
5.不問世事型-什麼都不問,教了也不會,錯誤一犯再犯
前三種類型的新人,都還是長官能夠去「雕琢」,將新人教導成「符合公司理念」的人才,如果他是最後兩種,可能就讓人頭大了。

第一種,乖乖型,通常是「說一做一」的人,這樣的人可能剛出社會,或是第一份工作,比較不主動積極。他們並非懶惰、不願意學習,而是希望有人可以告訴他該怎麼做,跟著多做幾次,便能從中學習。只是不太容易自己下決定,可能相同的問題,換了另外一個形式表現出來,就會手忙腳亂。

第二種,焦慮型,他們可能本身是「未雨綢繆」的人,事情還沒有完成之前,很容易碎碎念,覺得自己做不好,第一個念頭可能常常往負面思考,他們不敢問問題,因為怕犯錯、怕說錯話、怕問的問題很蠢,但是他們在「行為」上,比較主動,可能會主動看系統內既有的公告,將組上的大小事都先了解透徹,以防遇到問題被問倒,他們也會主動跟著前輩學習,但遇到問題,可能只會默默查,不敢發問。(像我自己就比較偏向這樣的類型)

Back to the office

第三種,積極型,他們通常很有自信,這樣的自信並非驕傲,而是表現落落大方,甚至還帶有些謙卑。但他們一開始融入環境時,可能早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,預設不同的問題和解決方式,真正遇上問題時,不吝嗇開口請教前輩,通常也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想多傳授他一些小技巧。

第四種,驕傲型,像這樣的人,其實是職場最要不得的,他們容易「覺得自己很厲害」,有股莫名的自信。其中一些人可能在學校是「領導型的人物」,比如會長、社長,在校園獲得不少敬重,於是出了社會,「沒有意識到職場與學校的不同」。

工作時,不愛請教其他人,或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點在哪邊,愛「想像」事情該如何完成,即便出錯了,很可能下次仍舊會用相同方式去面對。 最難以忍受的,是前輩告知他們問題何在,他仍舊故我、不願改變,甚至認為前輩不對,即便言語上沒有表現出來,從他的一舉一動,也很容易能感受出來。會不會改變,就要看這間公司能忍受多久,等他開竅,抑或者懶惰後,不予理會。

第五種,不問世事型,也許這樣形容有點過分,但這樣的人可能「非常以自我為中心」,覺得只要把自己的份內事情完成就可以,而所謂的完成,可能是別人戰戰兢兢、提心吊膽,讓你做最簡單的事情,卻還是漏洞百出的事情。

但這類型的人,他們可能不理解哪個環節出錯、為何有錯,因此不願改變、不會改變,就算說一做一,下次沒人站在他前面讓他「模仿」、「學習」又會再次犯相同的錯誤,老實說一點,也許是沒人願意告訴他真相「公司根本不需要你」。

facebook-at-work

綜觀這五種類型的新人,其實是「態度」問題。回歸到主題「有時請教前輩,而非不懂,而是為了表現態度」,聽起來相當有算計,但其實這是「讓前輩決定要不要教導自己的關鍵」。

好比我最近曾聽過,有新鮮人被主管約談,挨罵「從來沒看過,像你這樣都不問『資深前輩』問題的人」。但他覺得很冤枉,明明還滿常問「其他人」問題的,態度也不差,只不過他屬於乖乖型,非得要等到人家先點出問題,他才會開口追問。

那問題出在哪?

因為主管,並非無時無刻都在座位上,因此沒機會「看到」他問問題,反而每次注意到他時,都發現他只是在座位上乖乖等待,才會忍不住大發雷霆。

因此問問題,並非等到真的有問題的時候才開口,適時地請教他人,即便是「簡單」、「愚蠢」的問題都好,讓前輩感受到,你有「心」想學,等到他下次注意到新東西的時候,也才會不吝嗇地開口指導,讓你更能克服這段菜鳥期。

Happ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