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1-02

離職創業1年覆盤:先把口袋挖深,才來達成理想

來談談 #離職創業 的小小感想,也算是一個2022年底回顧。

首先其實「設立公司」並不是太難的事情,但是要讓公司賺錢活下去,有員工、有商模;有可被交接及教學、建立公司知識資產的種種事宜,這些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,加起來真的是難上加難,幾乎是人生最大考驗。

我是以過往的寫作專長、社群經營、搭配人脈資源以及上下游廠商、公司服務特色而穩定了創業基礎,知識變現與寫作則是興趣之一,在專注創業前大約工作6年,接案10餘年。

在離職創業這條路我覺得自己算是幸運,我的幸運大多來自於許多創業前輩願意敞開心胸、不藏私的教導與陪伴,讓我這兩年的商業力、財務力持續提升中。

如果你是有一份正職工作,往後想嘗試創業、一人公司,且被「如何活下去」困住的朋友,希望我的小小經驗可以與你分享。

很多人創業是,一窩蜂地找到「感覺」可以賺錢的事業就衝了,欠缺考慮到在此領域上的專業認知、技術門檻是否足夠,比如加盟飲料店、賣吃的、開咖啡廳等。

但是一間公司的營運成本真的比想像多,如,我們做的是沒有實體店面的服務,員工數五人以下,但基礎也需要以下十點:

1.會計記帳費(每單月要繳稅、每年五月也要繳稅…)

2.硬體設備(生財器具也需要算進攤提內)

3.勞健保費、勞退(五人以下,不一定要成立勞保單位,但我們因為參與青年旗艦計畫,所以有成立)

4.員工薪資+專案獎金

5.各式軟體費(Google workspace、Slack、Google Drive、Canva、Nueip人資系統等等)

6.水電費

7.辦公室費用(近期租了小空間)

8.各式專案開發費

9.外包人力費

10.專案成本費、雜費

這大概是創業2年下來幾乎每個月的固定支出,攤一年支出也有百萬呢!(驚人)

以前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可能需要管控如此規模的財務,直到創業一陣子後,發現真的需要好好面對…所以去年上了聯聖企管年度CEO班、今年年初去上了財會課,在各種硬拉著成長的Hard work 之後,面對百萬金流,已經能處之泰然,但要到千萬等級,還在不清晰的道路上。

話說回來,那到底是要怎麼賺到錢、活下去?

其實,面對沒有雄厚資本的你,有以下四點方式可參考

1.先有客戶,再來談(離職)創業

很多人覺得,創業是一種破釜沈舟,先做了決定再說。有這樣的勇氣固然是不錯,但現實是,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資產的人,這樣做只會餓死自己,然後害死身邊的人。

大概三年前的時候,我沒有什麼存款,雖然兼差的收入也OK,但就是沒到穩定,不穩定到只要60天票期,我就會陷入困頓,如果每個廠商又都是60天以上,真的就需要跟家人週轉。

有段時間真的過得窮極潦倒,影響的是我的家人跟另一半對我的不信任。不信任我借錢可以還錢,狠狠拋下幾句話說「你要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~」,然後當時就真的沒人再借我錢,直到我創造穩定的商模之後,隨時要週轉都可以,因為有借有還。

沒有雄厚資本的你,「應該先有客戶,再來談勇敢離職」。

先確定你的專業可以為他人產生價值,且產生的價值可以養活自已,不拖累別人的狀態,下一步才是思考離職、創業,而不是先衝了再說。常常有人問我如何評估時機,你可以比較看看,如果你的兼職、斜槓可以持續超越你的正職薪水,甚至超越好幾倍,那麼你能開始走向專注創業這條路了。

2.規劃年度預算,讓今年的自己,養活明年的你,讓明年(未來)的你有點餘裕,提高組織價值。

今年年初我們財務狀況並不是太好,讓我痛定思痛,再加上人生五、六月時發生點事,所以讓我更堅定地去做到「讓今年的自己,養活明年的自己」,所以年底的我展開積極地開發商案的模式。

在盤點年度預算時,將前面提到的營運成本計算出來,計算的區間是「一整年」,並且將一些可能的淺在風險計算進去,去算出年度至少必須支出的金額。

接著,在今年年底前,簽下明年的合約,目標是「賺超過一整年的金額」,這樣我就能先解決明年年底的困擾,到時的我才有辦法去思考後年、大後年的事情,並且不需要再追著錢跑。

很多創業前輩可能是想到五年、十年的計畫,由於我們剛起步,也沒有太雄厚的資本,所以在這點上算是非常的保守,也為了達成此目標,暫時先放下了自己的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
3.先求賺錢,再求理想

讓企業有足夠利潤,是企業家的責任。以前我總覺得這樣的言詞很商人,對此很不以為意,但當我面對金錢是這樣的態度時,果然接受到了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」的警訊。

前幾年我希望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過得辛苦也沒關係。爾後目光放遠之時,才發現真正美好的理想的前提,是對自己、他人的生命負起全責,不能因「理想」二字,影響生活及生計,甚至身邊週遭的關係。

痛苦掙扎一番後,我在今年下半年決定先暫時放下真正想做的事,以壯大商業本質優先,再往理想邁進,然後達成上一點給自己的目標與要求。

4.優化商業模式,價值最大利益化

很多人對「創業」抱有不穩定的擔心及疑慮,尤其是碰上廠商60天、90天票期甚至180天或更久!

基本上我現在在這些票期開出來前,都先當作我在做公益,有入帳就當做補貼。不過這點與自己公司的營運成本很有關,主要是我的應付帳款並非鉅款,才能如此。

但在這些不穩定的狀態下,要怎麼注入穩定因子?

除了基礎的付款條件調整之外,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調整!

比如

(1)合作方式加深:如果本是單次專案,可從一年一次,談到一年五次,再到一次簽下長約,讓款項收入提高。

(2)年度預算分期支付:如果你屬於拿到錢就想花掉、投入下個產品的話,可以談好一整筆預算,並請客戶分月支付。如果這類的客戶多,達到可以支付企業月固定成本,那麼就相當的理想。此時的領導者,便不用在短期內為現金流週轉奔忙,而是可以將精力放在深化品質、調整組織結構了。

雖然專注創業不久,但相較於當員工時的成長曲線,大概逼近垂直線,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這條路上仍有許多要持續學習,但希望一些實際上的經驗,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:)